《暗恋桃花源》:一只“文化按摩”的温婉手
文/韩浩月《暗恋桃花源》内地版在北京已经开始演到第二轮了,下一步还要演到深圳、西安、沈阳等城市去。这部风靡了20年的话剧作品,“换汤不换药”后着实在内地引起了一股“暗恋”热。在观看这部由黄磊、袁泉、谢娜、何炅、喻恩泰等演员共同演绎的经典作品,在为之愉悦、神伤时,没有由来地会在某个短暂的寂静时刻,想起由丁乃竺、金士杰、李立群乃至林青霞演出的版本。
人们欣赏完一部优秀的作品,总会意犹未尽地去追溯它的源头。赖声川便是《暗恋桃花源》的源头,这位喜欢在被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包围下创作的导演,从写下这出戏的第一个句子开始,便注定要不断地去迎接鲜花和掌声。
几年前,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开始在北京做一些演出。在台湾,赖声川把自己的表演工作坊定位于实验性,但台湾的环境却把他推向了主流的位置。但是在北京,赖声川却一直被观众捧在华语剧坛教父级导演的位子上下不来,直到捧出《暗恋》这部压箱底的作品,获得的名声和票房,才第一次让他能够站在海报下笑得花团锦簇。据说,《暗恋》在北京演出前以及演出过程中,整个北京的小资和白领群体都在暗潮涌动,去看赖声川的经典之作,与早些时候郭德纲刚成名时去天桥剧场看一场演出一样,成了这座城市的一种时尚行为。谁又能说,赖声川、话剧经典、20年纪念版、低票价以及一个略含暧昧色彩的剧名,这些元素加在一起,不能构成一个足以让人走进剧场的理由呢?更何况,还有几位明星的加盟。
因为阵容中有了谢娜和何炅的名字,有的剧评人不乐意,觉得内地版的《暗恋》成了综艺节目的特别版,快成《快乐大本营》了。这种挑剔的观点很容易引起专业观众的认同。事实上谢娜和何炅的表现,的确没能出人意料,他们已经固化的形象,没能因赖声川的打磨而有所变化。在影视文化产品过度依赖明星效应的当下,很容易让人产生赖声川也随波逐流起来了的误解。但事实是,演出赖声川的作品,只能是“戏托人”而非“人托戏”,所以赖声川才敢于拿自己的得意之作来实验。这些年来,国内国外,专业团体和艺术院校,数不胜数的人排演过《暗恋》,无不有精彩之处。新版《暗恋》虽然倾向商业化了,但有过硬的剧本和赖声川的亲自导演,将《暗恋》打造成话剧版的《泰坦尼克号》不是没有可能。再者,艺术和商业从来不是势不两立,与其说《暗恋》靠拢了商业,不如说商业因为《暗恋》抛出的橄榄枝而沾染上了一丝温情、浪漫的色彩。
在精神虚空、缺乏安全感、需要心灵抚慰的今天,能有一些艺术性和欣赏性俱佳的文艺作品打发我们夜晚的无聊时光,又有什么不好呢。这正是一个文化按摩主义盛行的时候。电视台有数十几百套节目24小时不间断地播出,一本本时尚杂志营造出一个个温软暖香的世界,易中天和于丹们取代了余秋雨,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他们都懂得这个时代躁动的脉搏、跳动的节奏,他们都了解在物质泛滥之后什么可以一解人们内心的焦渴。在按摩房遍布城市,KTV彻夜不眠,各处灯红酒绿的时候,能有一个场所可以去欣赏一场话剧——要命的是这场话剧偏偏很好看且看得懂,它迎合了人们的怀旧心理,它有着象征现实冲突的舞台效果,它集纳了暴笑和悲伤这两种只有在现代人身上才频繁轮换的极端情感——《暗恋桃花源》宛若这股文化按摩潮中一只温婉的小手,它用恰如其分的力度抚慰了观众敏感的内心,感动与快乐,当中夹杂着些许的忧伤,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言,“暗恋”如梁朝伟,“桃花源”如周星驰。两者结合,多么符合城市人奢糜、保守、封闭而又内心丰富、善感多变的气质啊。
今天的北京、上海,要比20年的台湾繁华得多,可这部《暗恋桃花源》穿越了20年的时光,除了演员变了,其他的没有太大变化。也许,在许多年前台湾流行文化席卷内地的时候,台湾的话剧观众就借这部戏,比我们早了20年感受到了人生的悲凉和情感的沧桑。愈是喜剧遍地的时候,人们愈是渴望悲剧的刺激。就像看多了虚假的表演,人们更想看到真纯的情感。“暗恋”高雅、压抑中蕴含的快乐,“桃花源”世俗、欢快中隐现的悲情,带来的复杂感受超越了地域与时空的限制,让我们在貌似混乱的内心,发现秩序井然之处。
转自:韩浩月的BLOG
沙发啊~!这是那里的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