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视角”和“凡人视角”
“上帝视角”和“凡人视角”本是两个文学概念,但它对我们理解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很有帮助。文学中有一个很重要问题:视角,说的是一部小说或者一部影视作品从什么角度来讲故事。在中学课堂上,老师会强调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讲故事,只不过用第二人称叙述的作品和人们的阅读习惯相悖,所以,流行开来的小说和影视剧很少使用第二人称。
当然,用第一人称也有麻烦的时候。你只会看到“我”经历,“我”听别人转述的事情。这样写局限性很大,情节发展一旦离开“我”的视野就不得不停笔,所以,大凡流行的作品,也极少使用第—人称叙述,偶有使用,多半是因为主人公有某种特殊性格,或者奇特经历,比如《阿甘正传》,用智力残疾人的视角看周围世界,本身就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流行作品中使用最多的是第三人称。作者可以完整地写出故事里的全部细节,而不必考虑这些细节是否会被剧中人观察到。比如某人梦到什么,想到什么,某个角色独自在家时做了什么,两个人密谈了什么阴谋……用这种视角时,作者就是书中世界的上帝,全知全能,可以自由地道出一切细节。
“上帝视角”与“凡人视角”相比,受欢迎的肯定是前者。商业文学刊物在征稿启事上往往直接标明,拒绝第—人称叙述的作品,因为文章叙述得结构松散,唠唠叨叨,而且夹杂着大量的个人感情发泄。
人们在讲一件事情时,既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相当于第一人称叙述,也可以从中立角度出发,相当于第三人称叙述。哪种用得更多呢?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艺作品相反,人们恰恰爱用第—人称。因为现实中的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事情的全貌,无法了解在眼睛和耳朵范围外的细节,我们只能讲述自己观察范围内的事。
所以,文艺作品总显得比生活精彩。一个上了年纪的女观众,可以为爱情剧落泪,但很少被身边人的感情过程落泪。这种精彩在某种程度就取决于“上帝视角”。作者可以自如地叙述故事里的各种细节,自由地把它们拼凑剪辑,以显示出某种意义。比如,画画远处一男一女在热吻,近处一个女人在暗自落泪。
作为观众,你可以看到这一切,从而被激发出相应的情绪。而在生活中,我们却只能局限在自己的位置上,凌乱地、片面地观看一个事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无法目睹一件事的始末,只能通过他人的转述,间接了解事件的全过程。
有些时候,我们甚至连听别人转述的时间都省掉了,自己一个人把散乱观察到的材料组织在一起,形成某些联系,构成某种意义。我们只是靠想象、臆测来弥补观察的不足,在胡思乱想中把自己的“凡人视角”扩展为“上帝视角”,自以为了解所处事件的一切,直到某件事让我们大吃一惊为止。
惊奇,愤怒,郁闷,我们觉得生活并不精彩,事情乱作一团,但这仅仅是视角问题而已。既然我们没有办法像上帝那样通晓一切原因,那么就不要轻易猜测别人的心思,搞出了误会,搞坏了自己的心情。 和自己生气 是永远的笨蛋 惊奇,愤怒,郁闷,我们觉得生活并不精彩,事情乱作一团,但这仅仅是视角问题而已。既然我们没有办法像上帝那样通晓一切原因,那么就不要轻易猜测别人的心思,搞出了误会,搞坏了自己的心情。
我喜欢看最后一句! 最后一句话很好! 最后一句话很好!
我也同意
北京到成都机票2
SEO软件 现在我写她时,是想到了北京至拉萨机票我身边还有许多的当年为国家打仗打到胜利,又建设建设到病死者,到去后其遗孀却往往待遇欠公。就拿北京市来说,大量如此人等在丈夫死后,一月内立刻改为与市低保待遇对待,导致一些部委级机关念旧领导生前贡献够大,SEO软件 只好采取一系列花样百出的方法(其中不乏违纪之法)来为其遗孀多少补贴一点。以便渡日。而一生在乡下生活的李秀兰老人其本人就是打仗有功之人,却现在弄到这般地步,令人扼腕!
国家的治理绝非日日赞歌而鼓舞人心。揭露的文学、揭露的新闻、打折机票揭露的思想才是有病医病,无病防病的最酷武器。稍稍看到一点关于社会的阴暗,立刻恼羞成怒,立刻百般掩饰绝非坦荡之人而为。更何况史上历来就有北京至拉萨机票“哀兵”一说,哀兵必胜又不是不好理解,需要人去为你解释!
页:
[1]